在制藥、涂料、電池漿料及化妝品等行業中,制備均勻、穩定、無沉降的懸浮液是關鍵工藝目標。高剪切分散機憑借其強大的機械剪切力,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核心設備。要獲得理想效果,需從物料特性、設備參數與工藝控制三方面協同優化。
首先,合理選擇定轉子結構與間隙。高剪切分散機通過高速旋轉的轉子與固定定子之間形成的狹小間隙產生強烈剪切、撞擊和湍流,從而打碎團聚顆粒。對于微米級或納米級懸浮體系,應選用多層精密定轉子(如三級或四級),并確保間隙控制在0.2–0.5 mm范圍內,以提升剪切效率。
其次,控制轉速與處理時間。轉速直接影響剪切強度,通常實驗室機型可達8,000–12,000 rpm,工業型為3,000–6,000 rpm。但并非越高越好——過高的轉速可能導致局部過熱、氣泡卷入或顆粒過度破碎引發再團聚。建議采用“階梯式”運行:先低速潤濕粉體,再逐步升至目標轉速,并通過粒徑分析儀監測D90值,確定較佳處理時間(通常5–20分鐘)。
第三,優化投料順序與分散介質。應先將液體基質加入容器,再緩慢撒入粉體,避免“魚眼”結塊。必要時可添加潤濕劑(如Tween 80)或分散劑(如聚丙烯酸鈉),降低界面張力,提升顆粒表面電荷穩定性(Zeta電位絕對值>30 mV更佳)。
此外,溫控不可忽視。高剪切過程易導致體系溫升,尤其對熱敏物料可能引發降解或粘度變化。建議配備夾套冷卻系統,將溫度控制在工藝允許范圍內(如≤40℃)。

而且,設備清潔與維護同樣重要。殘留顆粒會污染下一批次,影響重現性。每次使用后應及時清洗定轉子組件,并檢查密封件是否磨損。
綜上,通過科學匹配設備性能、物料特性和工藝參數,高剪切分散機全部能夠實現高固含量、窄粒徑分布、長期穩定的懸浮液制備,為后續生產奠定堅實基礎。